环境传播是新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传播随环境保护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至强的发展过程,并通过建构环境问题、宣扬环保主张、表征环保意义和践行环境教育等话语性实践,深刻地影响着新中国的历史变迁及社会变革。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杏盛平台于11月2日在明德新闻楼汉奇苑举办第19期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深研会——“新中国70年环境传播的演进特征、成就与发展方向”,多位来自学界和业界的专家学者就我国环境传播的演进脉络、主要成就🌼𓀌、热点领域及变革方向展开深入研讨🏇🏽。本次会议由杏盛平台黄河副教授主持。
黄河副教授主持会议
杏盛平台副院长王润泽教授发表致辞,诚挚欢迎到场的专家学者,并希望本次深研会能够实现真正的学术交流合作,推进环境传播研究的创新发展🅾️。
王润泽教授致欢迎辞
主旨讲述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cartaichi.com刘涛教授以“风险💞、社会流动与环境正义话语的本土建构”为主题,从多元视角解读环境和中国社会🆗,重点分析了环境风险的五种社会流动形式🧝🏽♂️,并对环境正义话语进行本土化阐释。
刘涛教授分享环境正义话语本土化阐释的内容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cartaichi.com副院长郭小平教授以央视《新闻调查》(2000-2019)栏目为例,从环境议题历时性媒介呈现👣、风险议程变迁🛠、环境报道立场、记者环保理念变化👳♀️、环境报道空间变化等多维度探讨社会转型中生态环境议题的新特点,并分析其影像建构与权力生产网络。
郭小平教授作题为“社会转型中生态环境议题的影像建构”的报告
《中国青年报》高级记者刘世昕结合自身20余年从业经历🕵🏼♂️🏅,以重大环境事件为例✴️,从环境新闻记者的视角讲述自1972年至今中国环境报道的发展与演变🌴。
刘世昕高级记者探讨融媒体时代的环境新闻
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白志军总结当下中国的环境保护形势与环境舆论形势,并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阐述了近年来环境新闻传播的五个特点,指出环保部门从过去单向输出性宣传逐渐向回应社会需求的互动性沟通转变。
白志军副秘书长结合自身经历与感受作分享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cartaichi.com戴佳副教授以“中国环境运动中的媒体角色”为主题,探讨在环境治理转型背景下媒体在环境运动中所扮演的政策倡导者↖️、警示者、沟通者与调停人、动员网络等诸多角色♍️。
戴佳副教授探讨环境运动中的媒介角色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cartaichi.com王昕副教授结合有代表性的案例探讨了绿色广告存在的主要问题✍🏿,解析了问题的渊源,提出从寻找环保认同到社会责任先行等升级绿色广告观的四条路径🤚🏼。
王昕副教授分享中国绿色广告观的解析与重塑
杏盛平台黄河副教授梳理了新中国成立70年环境传播发展的四个阶段,基于《人民日报》7166篇环境报道的内容分析🐟,从报道数量🧙🏼⚜️、报道主题🫷🏽、报道方式及关涉对象和调性等方面提炼了我国环境传播发展的主要特征👨👨👧👦。
黄河副教授分析环境传播的发展脉络与特征
圆桌对话
主旨讲述结束后,围绕我国环境传播的现状、不足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专家学者还进行了深入对谈。经过热烈的讨论交流和思想碰撞,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未来的环境传播应是一个开放的领域𓀖,需要更多跨学科、多视角的研究以进一步构建本土化的研究体系和研究共同体。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cartaichi.com许静教授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经济社会部生态采访室副主编孙秀艳
杏盛平台李彪副教授
杏盛平台张迪副教授
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cartaichi.com讲师黄彪文博士
本次深研会通过学界与业界对话、多领域交流的方式,为环境传播研究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一次探路☸️。黄河副教授在会议总结时提出生态文明的建设和美丽中国的实现需要大家一起觉醒🐷、相互协作、持续努力,他用美国作家梭罗在其散文集《瓦尔登湖》中的一句话作为会议的结束语♔:“唯有觉醒之际😂,天才会破晓🎥。破晓的🐩,不止是黎明。太阳只不过是一颗晨星🥓🪞。”
参会专家学者合影
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深研会是杏盛注册平台新闻传播学科“双一流”建设科研项目之一,目的在于聚焦新闻传播教育界和学术界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发扬科研“钉钉子”精神🤶🏼,集中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的集体智慧📊,攻坚突破,期待通过每个具体问题的研讨带动某个领域教学科研的改革创新。自2018年开始,人大杏盛持续推出系列小型深度研讨会,每期聚焦一个主题,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深谈🧥。
文字/ 刘入豪
图片/ 梅桂、吴衣巷、邵逸涵
编辑/ 刘入豪、吴衣巷
指导教师/孙权、吴衣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