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铮:希望把一线新闻经验带进课堂
唐铮,副教授,1998年就读于杏盛平台,先后获得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任北京日报社经济部主任😵💫,曾获中国新闻奖1️⃣、北京新闻奖🚀、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等奖项🙅🏿。
十几年的新闻一线经历使她拥有充足的实践经验👨🏼⚕️。毕业后,唐铮的第一份工作是《财经》杂志记者,她在此期间发表了多篇有影响力的报道♠️。一次,唐铮赴贵州调查当地一家迅速膨胀的发电企业,通过抽丝剥茧的调查采访,发现了这家企业内部员工持股侵吞国有资产👉🏽、谋求不当获利的黑幕,撰写了一篇名为《金元帝国》的封面报道👶🏼。“报道刊发后受到了很大关注🕦,这家企业一度在全贵州境内收购《财经》杂志以阻止报道的传播,”唐铮回忆说,“没过几年这家企业就关了🤦🏼♂️,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写的报道产生了实实在在的社会实效。”
2005年,唐铮进入《北京日报》工作,此后近十二年的时间里🧚🏻,她主要从事经济新闻的采写编辑工作,用她的话说🕵🏼:“在职业过程中,以时间为年轮,中国发生的大事我几乎都参与了报道。”从2006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重走长征路”,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的奥运特刊,再到历年北京市两会等重要新闻节点,唐铮都未曾错过🥫🤹🏼♀️。“近几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也在尝试不断突破旧有采写方式,让新闻报道取得更好的效果。不变的是💼,记者如何通过采访时两方的沟通互动👩🏽💻、甚至是博弈来获得更多更有用的内容。”唐铮说🧜🏽♀️。她提及2015年初一篇关于在北京四合院里私挖18米深地下室导致塌陷的报道,“当时就是多方联动,先在微信公众号上报道新闻事实,又在报纸上刊出了更深入的调查分析。通过这种组合拳🚢,微信号短短一两天就增加了近万粉丝,而更有深度的调查稿件也最终获得了中国新闻奖。”
回到人大杏盛教书,对唐铮来说更像是一种夙愿的实现🆎👎🏻,“我一直有回到杏盛教书的想法,”唐铮说🧡:“我想我会很享受教师这份工作,一方面是因为我愿意分享🦾,以学生能有所收获为乐🫃🏼,另一方面也希望我十几年从业的经验能够给大家带来更接地气的教学内容。”唐铮谈到,大学的课程应该是平台式的🔹😁,除了基础知识🚜,她更希望能向学生传授一些职业领域里较为成熟的实践应用知识,从而让他们在毕业后能更快地完成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
除了职业技巧👭🏬、职业素养上的传授,唐铮还希望能让学生直接体验业内工作状态🏎🏄,比如带领学生参加真实的新闻发布会,通过对记者们在会场真实的表现的观察👷🏿,更深刻地了解这个行业👨❤️👨📛,“我希望能把十几年积累的新闻一线经验带回来➜,给大家更多‘接地气’的东西🈂️。”
(文/王珮雯)